传染性喉气管炎(ILT),简称传喉,在1925年首次见于报道,是一种存在已久的家禽呼吸道传染病。传喉在中国一直以来主要感染蛋鸡、种鸡和黄羽肉鸡。但是近年来,白羽肉鸡发生传喉的病例逐年增加,严重影响肉鸡生产性能,给养殖利润造成了重大损失。作为农场管理者,怎样知道当地是否有传喉在白羽肉鸡群中流行?要不要采取免疫或其它防控措施?首先需要的是准确诊断。
传染性喉气管炎的症状包括:咳嗽、湿性啰音、呼吸困难、甩头、排出血痰、流泪、眼睑粘连和眶下肿胀(图1)等。剖检可见鼻腔和气管内存在大量黏液(图2),喉头和气管内存在带血黏液,红色或干酪样的假膜,甚至形成栓子。对于蛋鸡来说,一般可通过排出血痰和气管内的带血黏液或红色栓子来确诊传喉。但是对于白羽肉鸡,特别是3~4周龄的白羽肉鸡,感染传喉后常常仅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和生产性能下降。这时我们很难把传喉与支原体、传支、新城疫以及低致病性禽流感等其它呼吸道疾病区分开来。因此通过实验室手段来诊断传喉是非常必要的。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分为病理学方法、病原学方法和血清学方法。
图1:发生传喉后呼吸困难和结膜粘连的鸡(来源:Vasudevan Gowthaman)
图2:气管内的带血黏液和干酪物(来源:Walter Fuchs)
病理学方法主要是指包涵体检测。其具体方法是采集气管或眼睑等病变组织制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传染性喉气管炎的特征性病变是在镜下观察到合胞体,在合胞体内存在核内包涵体(图3)。需要注意的是,做病理切片检查一般要求送检活鸡,死亡时间太长鸡会发生组织自溶,导致包涵体无法检出。此外送检的鸡应该处于病程初期和中期。到了病程后期,由于上皮细胞被大量破坏,可能会看不到合胞体和包涵体。包涵体检测具有高度特异性,但是对样品的要求较高,且敏感度相对低。
图3:显微镜下的合胞体和核内包涵体(来源:Vasudevan Gowthaman)
病原学方法包括PCR、病毒分离、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等。
PCR的原理是检测传喉病毒的基因,具有成本低、耗时短、敏感度高等优势,而且对样品的要求也相对低,是目前诊断禽病常用的一种方法。将PCR与基因测序相结合还可以区分野毒和疫苗毒。
常用的病毒分离方法是将病料接种于鸡胚的绒毛尿囊膜。传喉病毒会在此处形成不透明的斑块(图4)。病毒分离相对于PCR成本更高,耗时更长,对采样和送样的要求也更高。但是通过病毒分离可以获得活病毒,以便于做进一步的毒力和组织嗜性等方面的研究。PCR和病毒分离都存在一个相同的缺陷,即只能证明传喉病毒在病鸡体内存在,但是不能直接证明是传喉病毒导致了鸡发病。
图4: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的斑块(来源:LDA 22)
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是通过荧光显色或化学染色的方法展示出病变部位的传喉病毒。由于成本高,操作复杂,耗时长而应用较少。
血清学方法是指检测传喉抗体。对于3周龄以上,没有免疫过传染性喉气管炎常规活疫苗的鸡群,传喉抗体为阳性即表示发生过ILTV感染。检测抗体可采用琼脂扩散,免疫荧光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由于ELISA成本低,敏感且标准化程度高,目前应用最为广泛。需要注意的是,传喉血清抗体一般在感染后7天才开始转阳,感染后14天才能达到高峰。此外,抗体为阳性仅表示鸡感染过ILTV,不表示一定是ILTV引起了发病。早期感染过从其它鸡群传播过来的疫苗毒的鸡群仍然会表现为ILT抗体阳性。
当PCR和ELISA结果为阳性时,虽然无法完全肯定本次发病是传喉病毒导致的,但是可以确定有传喉病毒在鸡场中流行。我们仍然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发生损失。